文子-通玄真经

原文

参考

阅读进度

进度

道原

无为为之而合乎生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乎和,有万不同而便乎生

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 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于道者,反于清静,空于物者,终于无为

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

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

精诚

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

精诚形乎内,而外喻于人心,此不传之道也。

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圣人之法,始于不可见,终于不可及,处于不倾之地,积于不尽之仓,载于不竭之府

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九守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哒,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

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

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

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

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

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

静漠恬惔,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

今盆水若清之经日,乃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也,人之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

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内在己者得,而邪气无由入。

善怒者必多怨,善与者必善夺,唯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

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

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

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

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

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 心治则交让,心乱则交争,让则有德,争则生贼,有德则气顺,贼生则气逆,气顺则自损以奉人,气逆则损人以自奉,二气者可道已而制也。

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

人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尝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

义兵王,应兵胜,恣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道也

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德,所杀不怨,则几于道矣

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以智生患,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

上德

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

天二气即成虹,地二气即泄藏,人二气即生病,阴阳不能常,日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水静则清,清则平,平则易,易则见物之形,形不可并,故可以为正。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日月欲明,浊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

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天之道,损盈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故欲不可盈,乐不可极。

圣人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溺沉

故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声自召也,类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无非己者,操锐以刺,操刃以击,何怨于人,故君子慎微。

积薄成厚,积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虽未能见,故见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

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民知书则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

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悄伤德

发一号,散无竞,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

微明

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患。

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经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即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无以与道游。

得道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身也,

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祸福异矣

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

天有五方,地有五行,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人也。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 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 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 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 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

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

自然

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中而莫知其所

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为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天下之物,无贵无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

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馀。

所谓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

古之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合四时

善用兵者,用其自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用其自为用,天下莫不可用,用其为己用,无一人之可用也。

圣人不耻身之贱,恶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故常虚而无为,抱素见朴,不与物杂。

下德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上世养本,下世事末

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

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

天地之间,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形也,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

兽穷即触,鸟穷即啄,人穷即诈,此之谓也

道有智则乱,德有心则险,心有眼则眩

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照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嗔怒和于四时,覆露皆道,溥洽而无私,蜎飞蠕动,莫不依德而生,德流方外,名声传乎后世。 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圆履方,枹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则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量,喜怒刚柔,不离其理,柔而不脆,刚而不折,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游委顺,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也。 用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与之以夺也,非此无道也,伐乱禁暴,兴贤废不肖,匡邪以为正,怀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施令,开塞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者也。

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德积而民可用也,怒畜而威可立也

上仁

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

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贤者尽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得用人之道

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文子问治国之本。老子曰:本在于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也

有道以理之,法虽少,足以治,无道以理之,法虽众,足以乱。

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无形也,唯神化者,物莫能胜。

量民积聚,知有馀不足之数,然后取奉

夫太刚则折,太柔则卷,道正在于刚柔之间。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

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此六者,国家之纲维也。

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坚强胜,不以贪竞得,立在天下推己,胜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与之,不在于自取

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附

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

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人,自损弊故实坚,自亏缺故盛全,处浊辱故新鲜,见不足故能贤,道无为而无不为也。

上义

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其虚无,可谓达矣。

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

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万举而不失矣

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

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应时而变,不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

圣人因民之所喜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赏一人而天下趋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治广,此之谓也

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即观其所受,贱即观其所为,视其所患难以智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货财以观其仁,振以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则人情可知矣。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动,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兵之胜败习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强,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

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