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孟子与尽心
阅读进度
提到概念
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中国政治哲学思想君道应该是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
禅宗:明心见性 孟子:尽心知性,修养工夫:动心忍性
玄奘法师的唯识法相:遣相证性
《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动心忍性是道的用,尽心知性是道的体。佛:明心见性,道:修心炼性
先要修炼,在动心忍性或明心见性之间,不经过修炼是不行的。
真正的寿命,不是这个血肉之躯活得长短的问题,是有没有明心见性的问题。
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形而上的最高哲学的性命之理,儒、道两家是无法与佛家争辩的,佛家分析精详,归纳的结论也绝对是对的。而形而下的修身以俟之,乃至于起用,入世与出世 的大乘精神,佛家不一定可以与儒、道两家比。
授业:不是传授技艺之业,而是立德、立命的基业
学问的补充很难,成本很大,说不定读了一年书,两篇文章就写光了。不要以为自己本事大,所以人要能知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地并没有对万物分好坏,毒药可以致人以死,但有时也可以治病。万物因时间、空间、对象、环境的不同,使用的动机方法不同,才有是非善恶好坏的差别。
主张人性本恶的法家,认为小孩子的爱父母,不是本于人性的善良,而是为了利害的需要,有奶便是娘。
人伦道德本来是以行为作基础的,硬套上一个哲学的帽子,谈到形而上的本体,就不通了。
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即同圣人。
把形而上本性的体,与形而下行为的用,混为一谈,成了体、用不分。
现代工商社会下的小家庭制度,儿子结婚以后,等于嫁出去一个儿子,孝养他的岳父岳母去了。
中国这个民族,非常欣赏自然
如果以历史哲学来看,人类的历史苦难,可以说是活该。所以仅仅靠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使天下一切众生得太平,是做不到的,因人心不能平静。
当政者只知道杀鸡取卵,不知藏富于民
把书的言语文字的精义融会于心
看花,精神都被花吸走了;有道的人看花,把花的精神吸收来了,心目中就充满神光了。
盈科而行,成章而达
墨子的兼爱,等于佛家大乘的菩萨道的思想,是以无我的精神,积极行布施,做利己利人的事业
成名只是一时的浮面现象,成功则对后世有所贡献,永远存在。
一个人到了中年,哀乐的情绪已经混淆朦胧了,对事情可以看得含糊了。可是现在许多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连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都还没有确定, 这是头脑不清,并不是庄子所说中年哀乐朦胧的境界。
老子是说仁义道德是对的,可是后世的人,假借来用,并没有真心实行,就变成了历史的罪人。
提到书文
《尚书大禹谟》舜传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提到诗词
欲知前生事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生事 今生作者是
朱敦儒这两首《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 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 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 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 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 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 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苦安排 领取而今现在
《六祖坛经》: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 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 咸言上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