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原文

参考

素问

1.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四气调神大论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3.生气通天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金匮真言论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灵枢经

1.九针十二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馀,是谓甚病。

2.本输

是谓五藏六府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3.小针解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写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写之也。

4.邪气藏府病形

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5.根结

有馀者写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6.寿夭刚柔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7.官针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写,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写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写,亦复为败。

8.本神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

9.终始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写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写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写其阳而和之。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10.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11.经别

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 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12.经水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13.经筋

足太阳之筋

足少阳之筋

足阳明之筋

足太阴之筋

足少阴之筋

足厥阴之筋

手太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太阴之筋

手心主之筋

手少阴之筋

14.骨度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15.五十营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16.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17.脉度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写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合则留为痈。

18.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19.四时气

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20.五邪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21.寒热病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22.癞狂病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23.热病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馀,乃可复也。

24.厥病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25.病本

病发而有馀,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26.杂病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27.周痹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28.口问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29.师传

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30.决气

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歧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歧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1.肠胃

32.平人绝谷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33.海论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34.五乱

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写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馀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35.胀论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写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写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36.五癃津液别

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37.五阅五使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38.逆顺肥瘦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39.血络论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40.阴阳清浊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41.阴阳系日月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42.病传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要乎哉问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43.淫邪发梦

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气淫于府,则有馀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馀于内,不足于外。

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45.外揣

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46.五变

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

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47.本藏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五藏六府,邪之舍也,请言其故。 五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 五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 五藏皆高者,好高举措; 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藏皆坚者,无病; 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 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48.禁服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写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49.五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50.论勇

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 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 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 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盻,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

51.背腧

五藏之腧,出于背者

52.卫气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写之所在;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53.论痛

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54.天年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55.逆顺

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56.五味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57.水胀

先写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血络也。

58.贼风

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59.卫气失常

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膕肉坚,皮满者,肥。膕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60.玉版

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61.五禁

何谓五禁?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余闻刺有五夺。歧伯曰:无写其不可夺者也。

余闻刺有五过。歧伯曰:补写无过其度。

余闻刺有五逆。歧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余闻刺有九宜。歧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62.动输

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63.五味论

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64.阴阳二十五人

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