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原文
笔记
行由第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随所住处恒安乐。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心是地,性是王。
般若第二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疑问第三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定慧第四
定慧: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坐禅第五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既乱。外若离相,心既不乱。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忏悔品第六
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机缘品第七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顿渐品第八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护法品第九
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付嘱品第十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 佛是众生。
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